一
蔬菜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预防舍不得用药,发病后却拼命用好药、重复用药、大量混合用药。老菜农凭经验,任意加大用药量和盲目混用药剂,随意缩短安全间隔期,使得蔬菜生长在“治病也致命(残)、致畸”的环境里。长期落后的栽培措施和病虫害防治手段与优良品种的种植要求不相适应。防治用药现状乱、混、杂现象仍很严重。
2.多元有效成分混合防病时,忽略了对蔬菜生长的安全性,造成药害、肥害,对蔬菜瓜果的生产危害性极大。也给不法农资经销商经营假药、次药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为图一己之利,欺骗(忽悠)新菜农,开出4-5种药剂混用的大药方,以及不科学的混配手段防病,诱使新菜农多用药、混用药,造成植株落花落果,药害现象非常普遍。
3.落后的病虫害防治理念与无公害设施蔬菜施药技术不相适应,施药时忽略了天气、环境、生长期因素等。比如在昼短夜长、弱光环境下,不考虑植株生长现状、恶劣条件和药剂吸收渗透的规律,施药剂量仍然不减,一个浓度用到底,甚至加入增效剂,致使叶片渗透作用加快,引发叶片功能性衰竭枯死斑。
4.打药万能论。缺素症和肥害与病害混淆,不论什么原因,有病或有异常就喷药。菜农缺乏病虫害防治的基本致使,保秧护果意识强,唯恐蔬菜得病。一旦发病则拼命喷药,有时仅仅发生一种病害,也要加几种治疗其他病害的药剂一起喷,使得蔬菜植株像披上一层厚厚的药衣,经常有药剂附着在叶片表面,无疑会影响光合作用和植株的转化营养功能,重者会造成叶片褪绿或硬化脆裂。
二
蔬菜病虫害田间初步诊断方法
蔬菜虫病害田间诊断是农业综合技能的体现,也是病虫害防治的首要环节,只有正确诊断,才能进行有效防治,否则延误病情,造成损失。科研与推广人员的诊断区别在于:前者可以取样返回实验室培养、分离、镜检都再下结论,准确率高,出具的防治方案针对性强,但时间缓慢,与生产要求的“急诊”不相适应。田间诊断则不一样,必须在第一时间内,通过对作物有无患病症状、症状的特征及田间环境状况的仔细观察和分析,初步判断症状的因由,并给出初步的救治方案,然后再根据实验室分析鉴定,修正防治方案。田间诊断是搞好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前提。只有准确的诊断,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从而收到预期的防治效果。
田间诊断蔬菜生长异常涉及如下方面,可以逐步排除。
1
虫害
2
侵染性病害
3
非侵染性病害
a
缺氮:整个植株生长不良,叶色淡绿,特别是下部叶色更淡。
b
缺磷:叶色浓绿带紫,生长迟缓、矮小、瘦弱、直立,根系不发达,果实成熟不好且果实小。
c
缺钾:叶面发生不规则失绿斑点,而后斑点坏死;茎杆纤细,严重时叶缘枯焦,叶片皱曲呈黄色及红褐色并易脱落。
d
缺镁:先在老叶的叶脉间发生黄化,明显褪绿;逐渐蔓延至上部新叶,叶肉呈黄色而叶脉仍为绿色,并在叶脉间出现褐色或紫红色的斑点或条纹。
e
缺钙:顶叶、顶芽受损伤近于枯死,嫩叶失绿,叶缘向上卷曲枯焦,叶尖常呈钩状,并引起根尖坏死。高温、氮肥多时易出现缺钙症,常见番茄脐腐、白菜干烧心。
f
缺硼: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顶芽、花芽生长受阻,生长点枯萎,叶片黄化,花而不实,落花落果,幼果皱缩。花、果、叶、茎等均缺硼,是蔬菜作物最为常见的微量元素缺乏症,常见现象有番茄芽枯病及不易坐果、花菜茎中空及花球小而松散、萝卜褐心病、芹菜叶柄横裂、豆角落花等。
g
缺锌:节间缩短,植株株长势差,叶变小,叶脉间黄化卷曲,叶脉间出现黄斑,蔓延至新叶,形成簇生小叶且黄白化,有全体萎缩的感觉,与病毒病症状相似。如番茄、辣椒“小叶病”。
h
缺铁:与缺镁相似,所不同的是缺铁先从新叶的叶脉间出现黄化、叶脉仍为绿色,继而发展成整个叶片转黄或发白。